
中国在某基地搞出个"怪物级"导弹,射程直接飙到1000公里,速度还快到连F-22都跑不掉。这玩意儿要真服役,台湾上空的美军预警机、日本冲绳的F-35全得退到第二岛链才安全——这不就是给西太平洋空中力量来了次大洗牌?看看历史就知道,空战规则从来都是导弹射程说了算。1965年印巴战争那会儿,巴基斯坦拿着美制AIM-9B吊打印度米格机,就跟现在中国拿着千公里导弹画禁飞区一个道理。当年苏联偷了颗哑弹仿制出K-13,现在轮到中俄反过来给西方上课了。最讽刺的是景逸策略,这次中国导弹的射程直接把欧洲"流星"、美国AIM-174B这些"顶配"甩开五条街景逸策略,俄罗斯吹上天的R-37M也才够到人家一半距离。这玩意厉害在哪?简单说就是"看得远+打得狠"。现代战机雷达最多扫400公里景逸策略,但中国这套打法是用隐身无人机当"天眼",在战区上空织张监控网。等于是把预警机、侦察卫星和导弹发射车揉成一个系统,专挑加油机、电子战飞机这些高价值目标下手。美军现在最头疼的,恐怕是关岛起飞的B-21还没到南海,就得先吃几发"天外飞弹"。技术层面细琢磨更有意思。1000公里射程听着像吹牛,但中国在三个关键点确实有突破:一是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能让导弹"中途不歇气",二是耐高温材料解决了大气层边缘"打水漂"的难题,最绝的是那个"人在回路中"的制导模式——导弹飞到最后阶段还能接收无人机回传的实时目标数据。不过也别急着下结论,美军手里还有几张牌没打。AIM-260导弹项目去年突然加速,六代机NGAD的激光武器据说能烧毁来袭导弹导引头,更别说那些神神秘秘的太空侦察卫星。但问题在于,这些反制措施没个五年十年形成不了战斗力,而中国这招"超视距点杀"可是随时能上桌的硬菜。最近日本急吼吼增加防区外导弹预算,澳大利亚把F-35全改电子战配置,都是被逼出来的应激反应。更深层的冲击在军事理论层面。过去空战讲究"发现-锁定-发射"三板斧,现在直接变成"卫星定位-数据链共享-远程狙杀"的电子游戏模式。俄乌战场上R-37M打出的213公里击杀纪录,放在中国新导弹面前就像弓箭对狙步枪。未来空战很可能演变成:双方预警机躲在后方拼算法,前线战机沦为导弹发射架,谁先暴露电磁信号谁先完蛋。站在战略角度看,这玩意儿比东风快递还狠。反舰弹道导弹只能吓唬航母,但千公里空空导弹配合北斗导航,等于给西太平洋画了个立体禁飞区。美军现在最现实的选择,恐怕得把冲绳的F-15C撤到关岛,那第一岛链的防空缺口谁来补?韩国萨德系统可防不了从天顶灌下来的高超音速导弹。难怪五角大楼今年突然追加207亿美元专攻"穿透式制空",都是被逼出来的。当然也有变数,比如导弹量产成本(据说单发抵三架无人机)、抗干扰能力(面对EA-18G咆哮者效果存疑),还有最关键的——中国是否真愿意打破现有战略平衡?但无论如何,解放军弹能覆盖东京都市圈上空时,亚洲的天空已经换了主人。接下来要看美国怎么接招:是咬牙搞技术对抗,还是学冷战时期搞军控谈判?毕竟当导弹射程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国土纵深时,游戏规则就该重写了。


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